密肋樓蓋在汶川大地震中的優良抗震性能
發布日期:2019-04-28 11:43瀏覽量:
一、概述
近年來,隨著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建筑工程領域中的新技術、新材料不斷涌現,人們對建筑功能的要求也日益趨于完美,為滿足現代建筑對層高、自重、大空間、自由間隔以及抗震性能優良等要求,人們研究出了各種更新、更適用、經濟性能更好的樓蓋體系。而現澆鋼筋混凝土密肋樓蓋正是這種性價比高,更符合人性的系技術樓蓋結構體系。由于現
澆混凝土密肋樓蓋充分利用了空腔板結構的優良性能,能有效降低結構層高度,同時大大減輕了結構自重,明顯地減輕了地震作用,提升了建筑結構的綜合性能,是一種新型環保節能產品,符合產業生態規律及循環經濟發展方向,在過去的十多年中,這一技術在
國內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工程規模越來越大,工程數量也與日俱增.
二、現澆混凝土密肋樓蓋的受力特點
現澆混凝土樓蓋主要是受彎構件,其由受拉區和受壓區構成,拉力和壓力集中在截面上下兩部分以構成力距;截面中部對抗力的影響很小。在壓區配置混凝土,拉區配置鋼筋并包裹足以錨固和協調受力的混凝土層,而將中部的混凝土抽去,則其抗彎承載力基本未受影響,由此形成的工形、T形截面,在一般情況下可以節省混凝土20%~40%。這種為節省混凝土而優
化受力構件的截面形式,在保證基本不影響承載能力的前提下,大幅度地減少混凝土的消耗,不僅具有經濟效應,而且對減少結構自重,減輕地震效應也具有明顯的效果。
三、現澆混凝土密肋樓蓋的優異抗震性能實例
密肋樓蓋優異的抗震性能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得到了真實地反映。在都江堰有川蘇科技園、天驕花園等項目;在都江堰與成都之間有西華大學圖書館與教學樓及成都旅游職業學校等項目;在德陽有港灣麗景、簇城商場等項目;在成都有中國水電大廈、宜必思酒店、鉑金時代地下車庫、豐德國際廣場等近三百個項目,全部應用了密肋樓蓋技術,本次地震中,沒有一例因地震出現破壞和垮塌。
川蘇科技園:項目在都江堰市內,距離震中約18公里左右,項目為一棟辦公樓,框架剪力墻結構,主要柱網為7.8x7.9m,總層數為十一層。樓蓋設計為300mm厚的空腔樓蓋,柱間設置了柔性梁,梁的斷面為300x700mm。地震發生時,該項目正施工完第六層,其中塔吊在地震工作下扭曲變形并折斷,塔吊頂部及配重鐵塊約5噸的重荷砸在頂層樓板上。但該建筑除因塔吊倒塌對樓板砸出的洞口外,無論是梁還是柱以及梁柱節點均未出現可見裂縫。其現場及地震后效果圖如下:
中國水電大廈:位于成都市區,距震中70公里左右,框架剪力墻體系結構,主要柱網10.6x6.3m,總高度近100米,樓蓋采用T字型結構體芯模產品,肉眼未見縫隙。
西華大學圖書館:位于距震中60公里左右的郫縣,主要柱網為7.5x7.5m,采用密肋樓蓋,地震時已施工完畢,還在裝修,肉眼未見裂縫。